从去年用上WCA(Watsonx Code Assistant)起,到Copilot、Deepseek及智能终端工具Warp,使用AI编程助手快一年左右的时间了。亲眼见证了AI一步一步变强大的过程。作为一个从业十多年的老家伙,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AI工具的一些看法。

AI会不会取代程序员?

个人观点:不会。我觉得AI作为编程助手是AI和人类程序员合作的最好模式。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是软件的本质和LLM(Large Language Model)的本质决定的。软件的本质是逻辑的产物。众所周知,计算机程序是由算术逻辑运算和流程控制语句等组成的。它具有幂等性,给定特定的输入就会100%得到确定的输出。所以程序员编写程序实际是在利用自己的逻辑思维加上计算机语言来解决问题。然而,LLM则是基于对海量数据的统计来根据上下文来猜测下一个词的概率。尽管它的能力越来越强,编写出正确的程序的概率也越来越大,但它永远具有不确定性,很有可能会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幻觉)。

其次,AI的创造能力远远不如人类,它是一个很好的、升级版的搜索引擎,它通过学习海量的代码掌握的编程范式远远超越了普通程序员,然而它却无法创造新的编程范式,如人类发明的面向过程、面向对象、函数式编程等。

然而,不可否认,AI是很好的合作伙伴,它阅读了海量的文档和代码,合理利用AI编程工具,写出合适的提示词可以极大的提升我们的工作效率。既然需要和AI搭伙干活,我们需要明确哪些活是人类程序员擅长做的,哪些是AI比较擅长做的。

AI擅长做什么工作?

基于其“超级搜索引擎”和“模式匹配大师”的特性,AI编程助手在以下方面表现尤为出色,堪称效率加速器:

  1. 自动化重复性劳动:
    • 代码补全与建议: 在你敲下几个字符时,就能预测并补全整行甚至整块代码,极大提升编码速度。
    • 生成样板代码/模板: 快速生成常见的代码结构,如类定义、函数框架、配置文件、基础API路由、CRUD操作等。
    • 数据转换/格式化: 将数据从一种格式转换为另一种格式(如JSON转XML),或者按要求格式化代码。
    • 编写基础单元测试: 根据函数签名或简单描述,生成初步的测试用例框架(但需人工完善和验证)。
  2. 知识检索与解释:
    • 替代传统搜索: 快速解答关于特定API用法、库函数参数、错误信息含义、语法问题等技术疑问,比搜索Stack Overflow更直接(但需验证答案准确性)。
    • 解释复杂代码: 对看不懂的代码段(尤其是别人写的或遗留代码),让其解释其功能、逻辑或数据流,有助于快速理解。
    • 提供示例代码: 根据需求描述,快速生成特定功能或解决特定问题的代码示例作为起点。
  3. 探索与原型验证:
    • 快速生成备选方案: 当你对实现方式不确定时,让它提供几种不同的实现思路或代码片段供你选择和评估。
    • 加速原型构建: 快速搭建概念验证(PoC)或最小可行产品(MVP)的代码骨架。
  4. 辅助代码质量:
    • 生成基础文档/注释: 根据代码自动生成函数/类的描述性注释或文档初稿。
    • 识别潜在问题/优化建议: 分析代码片段,指出可能的bug、代码异味(smell)或提供简单的重构建议(如变量重命名、提取方法等)。
    • 调试建议: 根据错误信息或代码上下文,提供可能的调试方向或原因分析。

AI不擅长做什么工作?

这正是我们价值的核心所在,也是AI作为“助手”而非“取代者”的关键原因:

  1. 理解模糊、抽象或深层次需求: AI无法像人类一样与客户、产品经理深入交流,理解业务背景、隐含需求、用户体验目标以及各种约束条件(时间、预算、法规等),并将其精准转化为技术需求和设计。它只能处理被清晰、明确表述出来的指令。
  2. 进行复杂系统设计与架构决策: 设计一个可扩展、可维护、高性能、安全且符合业务目标的系统架构,需要全局观、权衡取舍、预见未来变化和深刻的工程经验。这涉及到非代码层面的抽象思维和战略决策,是AI目前完全无法企及的。
  3. 保障关键逻辑的绝对正确性与可靠性: 对于核心算法、关键业务逻辑、涉及安全或金钱的代码,其正确性要求是100%。LLM的概率本质和“幻觉”风险使其无法被信任来独立完成这类任务。最终的责任、验证和保证必须由人类程序员承担。 单元测试、集成测试、代码审查等保障措施的核心执行者和责任主体依然是人。
  4. 真正的创新与范式突破: 如原文所述,AI擅长组合和应用已知模式,但无法像人类一样进行颠覆式创新,发明全新的编程语言、范式(如OOP, FP)、算法或解决前所未有的问题。
  5. 处理未知/边缘情况与复杂调试: 当遇到极其罕见、未在训练数据中出现过的bug,或者需要深入理解系统底层(硬件、网络、操作系统级)的复杂问题时,AI往往束手无策或给出错误引导。人类程序员的经验、直觉和系统级调试能力至关重要。
  6. 代码的所有权、伦理与责任感: 代码最终服务于人和社会。人类程序员需要对代码的功能、安全性、隐私性、公平性以及潜在的伦理和社会影响负责。AI没有责任感和道德判断能力。
  7. 沟通、协作与项目管理: 软件工程是团队活动。理解团队成员意图、有效沟通、协调工作、管理项目进度和风险,这些软技能是AI无法替代的。

小结

AI编程助手,如WCA、Copilot、Deepseek等,是强大的效率工具和知识伙伴。它们将程序员从大量重复性、查找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极大地提升了开发速度和知识获取效率。它们擅长“怎么做”的层面,尤其在已知模式和信息的范围内。

但是,AI不会取代程序员。 软件开发的本质——将模糊的人类需求转化为精确、可靠、有价值的逻辑系统——其核心责任和最高阶的能力(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关键逻辑保障、创新、伦理责任、复杂问题解决、协作沟通)牢牢掌握在人类手中。LLM的概率本质和缺乏真正的理解、创造力和责任感,决定了它只能是“助手”。

未来的范式是“人机协作”: 程序员将成为“AI驾驶员”。我们需要:

  • 提升“提示工程”能力: 学会如何精准地向AI表达需求。
  • 强化批判性思维与验证能力: 对AI的输出保持警惕,必须严格审查、测试和验证,尤其是关键代码。
  • 聚焦高阶技能: 将节省下来的时间投入到需求分析、架构设计、解决复杂问题、创新和保障质量等核心价值上。
  • 拥抱工具,提升效率: 善用AI助手,让它成为我们能力的放大器。

善于驾驭AI的程序员,将比不使用的程序员更高效、更具竞争力;而拥有深刻问题解决能力、设计思维和责任感的人类程序员,其价值在AI时代反而会更加凸显。 与其担忧被取代,不如积极学习如何与这位强大的新伙伴高效合作,共同构建更美好的数字世界。